春城夜谭年轻人去老年食堂“蹭饭”该怎么看?

发布时间: 2024-02-29 作者: 行业新闻

  这些隐藏在居民楼附近、空间不大、装修低调、不仔细找可能都不易察觉的老年食堂,并不算新鲜事物。顾名思义,老年食堂最早是为了服务周边的老年人而出现的,是为了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吃好。

  老人们在福州市晋安区岳峰镇桂溪社区的一家老年食堂排队取餐。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

  另一边,上班族的午餐问题一直是痛点。一些人工作忙,没时间做饭、带饭,长期吃外卖、下馆子又不划算,人们迫切希望能有一个地方,省心、省钱、省事地解决工作日的午餐问题。这时候,经济实惠、卫生有保障、触手可及的老年食堂,成为上班族的心头好,很多人在实地体验过后在点评网站上刷起好评,让很多老年食堂出圈成为“网红餐厅”,都不足为奇。

  一个问题也就产生了:年轻人去老年食堂“蹭饭”,我们该怎么看待?能有这种疑问,初衷当然是善意的。人们担心年轻人会“挤占”属于老年人的资源和便利,让老年人失去本能够轻松的享受到的利好。但坦率地说,这种担忧是多余的。

  首先,从称谓看,目前对这种居民家门口的食堂,还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称呼,老年食堂、长者食堂、社区食堂、邻里餐厅等都有,与老年人的直接关联度并没有完全体现在名字上。这本身或许就是一种寓意:食堂虽是因老年人而生,但并不是“老年人专属”,而是向社会敞开大门的,周边的居民、上班族,甚至在附近打卡游玩的游客,都可以前来就餐。

  其次,既然是担心老年人受影响,不妨先来看看他们的态度。有媒体近日做了一份针对浙江老年人看法的调查,结果显示,近65%的老年收房的人说赞同把老年食堂开放给年轻人,“老”食堂也要接纳“新”人群,人来人往,老年食堂才会越办越红火。

  可见,大多数老人对年轻人是持欢迎态度的,并没有“危机感”。这不仅是老年人对上班族的体谅和关怀,也与老年食堂的实际经营模式有关。目前,老年食堂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三种:一是由社区主导,引入第三方餐饮企业,完全依靠市场模式运营;二是由街道或社区提供场所,对第三方餐饮企业减免租金,后者负责运营;三是由辖区内的一些爱心人士、爱心企业捐赠,由社区志愿者帮忙。前两种显然更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,也是目前的主流。

  去年10月底,住建部、民政部联合发布《关于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》,提出要在社区中配建包括食堂在内的服务设施,很多城市由此按下了兴办社区食堂、老年食堂的快进键。但仅半年,部分食堂因为陷入亏本,有些不得不关门。

  这些现状也是一种提醒:与其坚持办“老年人专属”食堂,不如打开思路,面向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社会有需求群体提供服务,便利了更广泛人群,老年食堂也才能走得更远更稳健。

  近日,民政部、发改委、财政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《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》,为各地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提出了总体设计和实施细则。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,《方案》并没有指出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意味着将其他年龄群体“排除”出服务范围,而且明白准确地提出建立“个人出一点、企业让一点、政府补一点、集体添一点、社会捐一点”的多元筹资机制。

  志愿者在山东省荣成市寻山街道清河村暖心食堂为老人们送餐。新华社发(李信君摄)

  老年食堂是自带公益属性的惠民工程,但并不代表政府或社区“包办一切”;老年食堂要走市场化路线,它在本质上也是餐饮行业的一部分,是需要计算成本过日子的。这从根本上决定了老年食堂不应向非老年群体说不。

  至于打开大门营业可能对老年人产生的影响,能够最终靠精细化管理去消除或减缓。比如对老年人发放餐饮优惠券,以价格上的优势体现优待;实行错峰就餐,按照各自作息,老年人先就餐,其他群体后就餐,减少排队等待时间,改善就餐环境等。这些举措在很多老年食堂早已落实,效果良好。而且老年人和年轻人在交流中,或许也可以感觉到一种新型的情感陪伴。